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观察 > 正文

发达国家发展行业历程(发达国家发展行业历程简述)

2024-01-14 19751 0 评论 行业观察


  

本文目录

  

  1. 简述我国铁路发展的历程和标志性事件
  2. 发达国家,电商收税走过了什么历程
  3. 论述国际投资的起源和发现历程

铁路行业的发展历经很长的时间,我国铁路在原有国情下,经过重重障碍,也渐渐发展起来。

  

我国铁路发展主要分为几个时期:开创时期;帝国主义争夺路权时期,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式时期;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铁路发展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将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简要谈论和分析我国铁路的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式。

  

关键词:铁路;铁路发展;铁路概括;铁路现状;铁路展望

  

铁路信息和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大约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

  

在当时,一些有识之士著书介绍了铁路知识,并提出了发展铁路运输的简易。

  

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沿伸向内地,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0.5Km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的拒绝。

  

中国铁路始建于1876年,迄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百余年来,中国的铁路事业经历了新旧两个根本性质不同的社会。

  

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这都决定了在其发展历程中必然会遭遇到两种迥然不同的命运和前途。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擅自唉中国的土地上修建了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从上海到吴淞镇止,长145Km,轨距762mm,轨重每米13kg。

  

(2)帝国主义夺权,中国铁路缓慢发展时期(1894-1948)

  

1894年,清***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割地赔款,国力大损。

  

英、俄、日、法、德、比、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清***施加压力,强取中国的铁路权益,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袁世凯子1912年宣布“统一路政”,解散了各省商办铁路公司,把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全部收归国有,用以抵借外债,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

  

1928年,南京***政执政以后,主要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

  

(3)新中国成立,抢修和恢复铁路运输生产时期(1949-4952)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一共抢修恢复了8,278公里铁路。

  

194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

  

1952年6月18日,满洲里程至广州间开行了第一列直达列车,全程4,600多公里畅通无阻。

  

到5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22,876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达802.24亿吨公里。

  

(4)中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时期(1953-1978)从1953年开始,国家进入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时期。

  

到1980年铁路经过了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6年,中国人民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动乱的十年。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出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铁路工作又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49,940公里,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客货换算周转量达7,087亿吨公里。

  

(5)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979至今)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铁路行业的发展也顺应潮流步入新的时期,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迅猛的增长。

  

2.我国铁路发展的现况 2.1我国客货流量状况

  

我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实现东西南北之间长大距离的物资和交流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运能充足、功能完善、点线协调的发达、完善的铁路网。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6年,全社会货运总量从24.5亿吨增至185亿吨以上,平均增长7.7%,而铁路货运量平均增长3.4%;全社会客运量从25.4亿人增长至184.7亿人,年均增长7.6%,而铁路客运量年均增长1.3%,货客运量增长远远低于社会运量的增长。

  

中国铁路现有营业里程7.6万公里,仅占世界铁路的6%,但完成的工作量却占了世界铁路总工作量的24%,运输负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运能利用率远远超过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但在现有线路、车辆诸多条件下,铁路运输能力已接近极限。

  

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沪昆等六大铁路主要干线长期处于超饱和、超负荷运输状态,难于满足运量的需求。

  

客运方面,铁路客运能力每天提供运力242万个席位,而实际日均输送旅客340万人次(06年运输旅客计12.6亿人次),每日缺口席位98万人次,满足率为71%,能力缺口29%。

  

货运方面,铁路货运每日请求均在30万车左右,而实际每日完成10万车,满足率仅为33%,能力缺口67%。

  

为解决铁路运输“瓶颈”制约问题,***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在扩大运输能力上,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加快新线建设;二是靠内涵扩大再生产,挖掘运输潜力(提速等)。

  

铁道部于1997年4月1日起至今已进行了六次大提速。

  

第六次提速铁路共涉及京哈、京广、京沪、胶济、广深、京九等18条线路。

  

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2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2.2万公里,比第5次大提速增加了6000公里。

  

其中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6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1.4万公里。

  

达到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6003公里。

  

达到时速250公里的线路,延展里程共计846公里。

  

第六次大提速概括起来主要有6个方面的显著变化:(1)提速调图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2)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动车组大量开行;(3)客运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4)旅客列车运行时间进一步压缩;(5)货运产品更加贴近市场;

  

(6)提速安全保障体系更加严密。

  

提速是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但目前通过第六次大提速,可以说是潜力挖空,铁道部表示今后不再搞提速措施,主要是新建高速或客运专线提升运输效率和能力。

  

3.1加快我国铁路发展的宏观坏境非常有利

  

(1)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寄予厚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铁路的重要决策,对发达完善铁路网建设、技术装备现代化等工作作出重要部署。

  

***多次考察铁路,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铁路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对铁路部门的工作提出殷切希望,要求铁路部门加快推进铁路建设,总结和深化技术创新的成功经验,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2)地方党委***对加快铁路发展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近年来,各省区市党委***发展铁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将其作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重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构建绿色环保运输方式的举措,全力支持加快铁路发展,不仅承担征地拆迁的繁重任务,而且出资参与铁路建设。

  

(3)加快铁路发展的政策环境极为有利。

  

今年我国经济在企稳向好的基础上,将实现平稳较快发展,这对于改变铁路运输经营环境、实现铁路客货运量较大幅度增长、增强铁路发展能力非常有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对于发挥铁路节约资源、有利环保的优势非常有利。

  

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总排放中占有较大比重,发展铁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4)我国铁路加快发展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好。

  

许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希望与我国铁路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我国铁路“走出去”迈出重大步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态势。

  

这对于我国铁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拓展两个市场、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3.2现阶段我国铁路发展面临的挑战

  

(1)现阶段是大规模铁路建设最高峰的时期。

  

截至去年底,我国铁路在建新线里程达313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115万公里;在建项目投资规模211万亿元。

  

今后3年,还将开工建设一批新线,投资规模也将大幅度增加。

  

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和这么多高等级铁路的建设在中国铁路历史上从未有过。

  

如何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和运营的检验;如何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杜绝重特大施工事故;如何加强设计和施工组织,确保工程进度;如何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确保资金安全。

  

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2)现阶段是大量新线投入运营最高峰的时期。

  

我国大规模铁路建设已经进入收获季节。

  

预计2010年至2012年,新线投产达到216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200公里。

  

到201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将达到1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建成新客站800多座。

  

如何加强施工与运营的有序衔接,搞好设备的联调联试,确保新线安全顺利开通运营;如何强化客运专线安全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高速安全万无一失;如何统筹新增和既有运力资源,加强客货营销,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如何把铁路设备设施现代化与搞好服务统一起来,提升服务水平。

  

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3)现阶段是新技术装备制造和运用最高峰的时期。

  

适应大量新线建成投产和机车车辆更新换代的需要,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大型养路机械等新技术装备将进入密集生产、密集运用的时期。

  

在机车车辆等技术装备制造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开发适应我国铁路需求的系列产品;如何严格生产和验收管理,确保产品达到质量标准;如何管好用好这些先进技术装备,构建科学的维修养护体系,确保各种技术装备的安全高效运用。

  

这些都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1、如何对发展迅速的电子商务征税,不同国家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但税收监管基本上都经历了由松到严的过程。

  

2、美国是世界最早发展电子商务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在电商的课税问题上一直坚持税收公平、中性的原则,给予电商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

  

3、美国从 1996年开始实行电子商务国内交易零税收和国际交易零关税政策。 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互联网免税法案》,规定三年内禁止对电商课征新税、多重课税或税收歧视。 2001年国会决议延长了该法案的时间。

  

4、直到 2004年,美国各州才开始对电子商务实行部分征税政策。 2013年 5月 6日,美国通过了关于征收电商销售税的法案—《市场公平法案》,此法案以解决不同州之间在电子商务税收领域划分税收管辖权的问题为立足点,对各州内年销售额 100万美元以上的网络零售商征收销售税(在线年销售额不满 100万美元的小企业享有豁免权),以电商作为介质进行代收代缴,最后归集于州政府。仍然沿用对无形商品网络交易免征关税的制度,在税负上给予电商更多的发展空间。

  

5、作为世界经济领域中最有力的国际组织,欧盟在电商领域的发展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上,欧盟委员会在 1997年 4月发表了《欧洲电子商务动议》,认为修改现行税收法律和原则比开征新税和附加税更有实际意义。

  

6、 1997年 7月,在 20多个国家参加的欧洲电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支持电子商务的宣言一《伯恩部长级会议宣言》。该宣言主张,官方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限制,帮助民间企业自主发展以促进互联网的商业竞争,扩大互联网的商业应用。

  

7、这些文件初步阐明了欧盟为电子商务发展创建清晰与中性的税收环境的基本政策原则。1998年,欧盟开始对电子商务征收增值税,对提供网上销售和服务的供应商征收营业税。 1999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网上交易的税收准则:不开征新税和附加税,努力使现行税特别是增值税更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欧盟加紧对增值税的改革。 2000年 6月,欧盟委员会通过法案,规定对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音乐、录像等数字产品应视为提供服务而不是销售商品,和目前的服务行业一样征收增值税。

  

8、在增值税的管辖权方面,欧盟对提供数字化服务实行在消费地课征增值税的办法,也就是由作为消费者的企业在其所在国登记、申报并缴纳增值税。只有在供应商与消费者处于同一税收管辖权下时,才一对供应商征收增值税。这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在不征增值税的国家设立机构以避免缴税,从而堵塞征管漏洞。

  

9、因个人无需进行增值税登记而无法实行消费地征收增值税,因而只能要求供应商进行登记和缴纳。为此欧盟要求所有非欧盟国家数字化商品的供应商要在至少一个欧盟国家进行增值税登记,并就其提供给欧盟成员国消费者的服务缴纳增值税。

  

形成过程: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

  

1、初始形成阶段(1870年—1914年)

  

1870年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

  

(1)借贷资本和证券投资形式占主导地位,约占国际投资总额的90%左右

  

(2)投资国主要是欧洲少数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债权国为英、法、德

  

(3)东道国主要是当时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4)投资产业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

  

2、低迷徘徊阶段(1914—1945年)

  

(1)国际投资总额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

  

3、恢复性增长阶段(1945—1979年)

  

(1)美国对外投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

  

截止196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5亿美元;到197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的累计额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无、36亿美元。

  

(2)国际直接投资所占比重逐步提高

  

(3)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对外投资舞台

  

到1969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达到1100个。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省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对外投资。

  

4、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

  

(2)美、日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发生变化

  

80年代后期,日本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在1985年结束了其长达67年的债权国地位而沦为债务国,其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3)国际投资重点向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4)发达国家资本对流形成大趋势。

  

5、高速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2)经济高增长地区成为FDI的热点

  

90年代,美国在国际投资中的地位再度上升,成为世界头号对外投资国,而日本在国际投资中地位则下降。

  

(3)跨国公司在FDI中所承担的角色日益突出

  

(4)FDI的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

  

(5)跨国并购成为FDI的主要方式。

  

二、“二战”后国际投资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科技革命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性因素

  

2生产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垄断——物质基础

  

3追求更高的资本利润率——内在动因

  

税收饶让(Tax Sparing)或税收豁免(Tax Exemption)

  

税收延付(Tax Deferral)。即投资国对海外公司的投资收入,在汇回本国之前不予征税。

  

5东道国利用外资政策变化——国际投资的助推器

  

B、金融优惠(赠款、贷款担保与补贴等)

  

E、其它措施:如提供信息、为技术合作与技术扩散提供便利等。

  

6金融市场一体化和交通通讯国际化——重要条件

  

7国际投资环境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国际直接投资新动向及发展趋势

  

1 FDI规模总体上持续增长,但势头有所减缓

  

1990年OFDI存量为17214.6亿美元

  

2000年OFDI存量为60864.3亿美元

  

2003年OFDI存量为81968.6亿美元

  

2007年OFDI存量已超过15万亿美元

  

2、发达国家资本双向渗透占主流,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很不平衡(见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的前10位)原因:

  

3国际直接投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受到青睐

  

A.它体现了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上的地位上升:2001年,该部门平均占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72%,占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2%,占中东欧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57%。

  

B.许多服务是无法交易的,它们只能在消费当地生产。因此,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是将服务带入国外市场的主要方式。

  

C.各国已放宽了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限制,使增加流入量成为可能,尤其是进入以往对国外关闭的行业。

  

D.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中东欧国营公用事业的私有化浪潮。

  

4国际投资方式灵活多变,跨国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的新形式

  

跨国战略联盟(Trans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跨国企业,在共同投入互补性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某些方面形成协调运作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分摊巨额研发费用和投资风险

  

(3)增加新的市场机会,提高国际竞争地位。

  

5国际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中国家对外FDI能力增强

  

(1)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较富有的国家和地区

  

(2)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海尔案例)

  

6、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成为大趋势,双边和多边投资协调合作取得新进展

  

(2)改善了外国投资者的待遇标准

  

(3)改善了外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

  

(4)相对降低了国际直接投资风险。

  

(3)跨国并购区位分布不平衡,欧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并购较多。

  

(4)跨国并购动机趋向长期化,善意并购呈现上升趋势。

  

(5)跨国并购方式多样化,“强强”联合逐步取代“强弱”联合。

  

2、国际间接投资继续大量流向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也受到投资者青睐

  

4、国际间接投资种类衍生化趋势(双刃剑)

  

5、国际间接投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银行信贷比重下降,债券、股票融资增多)

发达国家发展行业历程(发达国家发展行业历程简述)


复制成功